您当前位置: 教服网 >> 综合资讯 > 详细信息
赵晓霞:“汉字是有温度的”
相关专题: 中小学  发布时间:2014-05-12
资讯导读:  识字教学要让学生感受文化意蕴,培育其对汉字的热爱,兰州市铁路第一小学孙海芳老师做了有益的尝试,帮助学生体味汉字教育“诗意的温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要求,学生应“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但如果仅仅着眼于“工具性”的话,识字教学便成了对“工具”的占有,乃至演变成学生作业里不厌其烦的抄写。为此,《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如何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文化意蕴,培育其对汉字的热爱,兰州市铁路第一小学孙海芳老师做了有益尝试。她谈道:“不得不承认,汉字是有温度的。她像一幅画,从细节处讲述着远古走来的记忆;她像一首诗,喃喃自语般地诉说着与自己有关的印记;她更像一位博学多识的老人,用自己厚重的经历,讲述着被我们日渐忽略的过往。”

在历史文化场域中走进汉字

汉字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的积淀。结合历史文化来识字,是要唤醒孩子们对于文字的“感觉”和“热爱”,这正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价值之所在。例如,陈浩然同学为“温”字画了一幅画:画面上有着暖暖的当空的“日”,一个陶罐状的“器皿”,盛着半缸冉冉蒸发的“水”,三者和谐地统一,形成了“温字写意图”。这是陈浩然眼中独具个性的、仅仅属于他想象中的“温”字。

教师要引导学生流连汉字的历史文化情境。孙老师能够由“钟”联想到“古寺枕空山,楼上昏钟静”的悠远意境,由“祖”联想到“一脉相承”的祖辈们的精神浸润。如此一来,学生们眼里的“汉字”不仅仅是一个个独立的“符号”,更是一种有情感、有故事、有传说、有温度的文化和历史,学生们在与这些“有温度”的历史文化的交流对话当中,建构与生成对于汉字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

在当下生活体验中理解汉字

如果说关注汉字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教学的“纵向”探索的话,那么结合学生当下生活经验和地方文化来识字则是教学的“横向”拓展,体现《课标》提出的“关心当下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课程目标。当讲到“梨”字,就不得不讲兰州特有的“软儿梨”;讲到“窗”,就联系兰州匠人们手下独特的窗户造型;讲到“船”,就拓展到兰州黄河滩上特有的“羊皮筏子”……从“软儿梨”的传说故事中,学生可以更深地体会兰州地方特有的饮食风俗;在当今钢筋混凝土整齐划一的城市格局中,引导学生欣赏兰州匠人独具智慧的“窗”,已然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象征;透过“羊皮筏子”,学生能够感知到的不仅是当地古老简朴的水上工具的文化意蕴,更有着对先辈坚韧不拔精神的想象。这些知识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性课程,渗透着浓厚的乡情和韵味。

关注“当下”,还体现在对于家乡语言的敏感。例如,学习“刀”和“刃”字,联系到兰州方言里特有的比喻说法“卷了刃”,“一场大雨让兰州夏日的酷暑卷了刃”,将方言表现的文字魅力展露无遗。正如孙老师所言,“作为教者,首要敏感,敏感于事,敏感于细节,才能将理所当然的忽略变成触手可得的知识”。

在创造性识字情境中学以致用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识字教学还需在“如何教”上下功夫。孙老师的“每周一字”活动,为识字教学创设了创造性的学习情境。“每周一字”活动中,学生们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个汉字写在白纸上,给字“配图”的同时还设有组词、造句、写话的“字字珠玑”“字里行间”栏目。例如,潘怡霖同学的“马”字,画了一匹美丽的骏马;“字字珠玑”为,“马到成功、单枪匹马、人仰马翻、车水马龙”;“字里行间”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汉字的温度,不仅强调汉字的丰富文化精神内涵,还包括教育对平等、对话与创造的热切期盼。正如《学记》所言:“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因此,我们所希望的语文教学,不是征服和占有,而是感染和熏陶,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识字教学浸润着汉字的文化意蕴,在师生平等对话时,感受汉字教育的“诗意的温润”。(赵晓霞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来源:网络   编辑:zixun_1  
本文标签: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