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教服网 >> 综合资讯 > 详细信息
优秀学员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相关专题: 学员风采  发布时间:2010-01-19
资讯导读:编者按:自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启动以来,中央电大作为主要实施单位,在全国各地

编者按:自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启动以来,中央电大作为主要实施单位,在全国各地开展了试点工作。5年来,在全国的580个教学点,已有超过15万名学员,其中涌现出一批批运用电大所学知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先进人物。本网将陆续从各省级电大及网络媒体报道中搜集学员们事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电大开放教育服务“三农”的成果。

贵州              

  带领民族同胞脱贫——记贵州电大“一村一”学员罗昌盛

2005年5月30日,一名来自贵州省镇宁自治县大山深处的布依青年成为了中央电视台《中华民族》栏目第十一期的主人翁。三十分钟的专题报道,把人们的视线带到了西部山区一个布依山村,这个小山村的变迁历程深深打动了观众。

这名布依青年就是罗昌盛,男,生于1974年11月,是贵州省镇宁自治县桐上村党支部书记。1993年从县技术中学毕业回家后,当了近8年的“村官”。曾先后荣获“贵州星火带头人标兵”、“全国优秀青年农民经纪人”、“贵州省第三届十大杰出农民青年提名奖”、“第四届全国各族团结进步杰出奖”、“2006年度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2006年度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度“我是这样当计生协会会长讲述比赛省级优秀奖”等荣誉称号。

桐上村地处贵州贫瘠山区的“花山”腹地,是一个偏远贫穷的深山布依族、苗族杂居村。过去,村里人进一次县城要走6、7个小时的山路,信息闭塞,加之耕地少、土层薄,耕作方式落后,老百姓长期过着“种一坡,收一箩”的穷日子,80%的人家靠卖“飞烧粮”生活。卖“飞烧粮”又叫卖青苗,夏收时的稻谷,提前到初春预卖,秋后市场价60元一百斤的稻谷,此时只能卖10元钱。寅吃卯粮,恶性循环,债台高筑。一次,时任贵州省长的吴亦侠来到桐上村,看到村民们艰难的生活,老领导心痛得当场落泪,马上从省里调拨7吨小麦作为桐上村的特殊救济……

以身作则带动乡亲

在县城职中求学的日子,城镇的繁华与家乡的贫穷落后形成的强烈对比,深深地刺痛着罗昌盛的心。立志要改变家乡的贫穷和封闭落后,1993年,罗昌盛从镇宁自治县职业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乡亲们做出样子。

回乡第一年,他利用自己在校学到的技术,改变传统种植方式,率先推广“两杂”良种良法。但开始迎来的是冷嘲热讽,罗昌盛的父亲在村民的议论下,也与他斗起了气。但罗昌盛顶住偏见,坚持良种良法不动摇。到收成的时候,同样的田产,罗昌盛的收成比别人翻了一番多,活生生的事实让乡民们改变了观念。

趁热打铁,他又着手发展家庭养殖业。购置了1000多元的科技养殖书籍,自学养殖技术,并到其它县区和乡镇养殖场拜师学艺,掌握了养殖技术,饲养家禽从几十只发展到数千只,个人的年收入达一万多元。他还与市林科所、县白马林场签订育苗合同,利用本地荒山荒坡培育树苗,自己收入3万余元,还解决了本村剩余劳动力用工11000个,村民获得用工收入11万多元。村里丰富的中药材青杠籽资源无人问津,2005年,他专程赶往数千里外的河南寻找到销售渠道,回乡后发动村民上山拣青杠籽,以一斤籽一元收购,村民都获得了良好经济效益,村民王正忠一家第一年卖青杠籽就得4000多元,把家里的茅草房改建成了砖瓦房。

他的行动潜移默化地转变了乡亲们的观念。罗昌盛成了“致富能手”,也成了群众的“老师”。人们迫不急待向罗昌盛要种要苗,请教技术,打听信息……

为了保护乡亲们来之不易的信心和热情,罗昌盛在自己的责任田、养殖场办起了培训班,当起了乡亲们的“义务技术员”,还把几年辛勤的积蓄全部拿出来给乡亲们买“两杂”良种、购化肥,买鸡苗、购饲料,到信用社担保贷款为困难户买耕牛。1998年,全村人均占有粮达到了600公斤以上,全村195户村民搞起了养殖业,户均增收1200余元以上。

桐上村人开始摆脱了贫困,许多人家过上了小康生活,200户人家用上了彩电,108户安装了电话, 150户住进了平房。

桐上村变了、桐上人变了。贫困山区如何寻找到决战贫困的精神动力,罗昌盛用行动和实践作出了生动回答。

  改变山村面貌

1999年,在大家的信任下,还是毛头小伙子的罗昌盛被群众自发推选为“村官”,“群众最盼、最难、最忧的事”就是今后我要管的事,上任“村官”后的他在心中下定决心。

为了解决老耗冲村民用电难的问题,他三天两头跑电力公司找人;为了把生活在环境恶劣的梁子上村民搬到山下来,他一次又一次的去作思想工作,并为他在山下调决田地;为了帮助村民改掉“放火烧坡、开荒种地”的陋习,他一面苦口婆心地做工作,一方面组织村里的年轻人组成义务联防队,数十次冒着生命危险扑灭山火;为了发展经济,他到处筹资,组织村民投工投劳,修通了村寨与干道的公路;为了方便群众饮水,节约时间投入生产,他组成大家铺设管道,引水进入各家各户,为了使村里孩子能接受良好教育,他到处筹措资金,修起了村小学教学楼等等说不完的便民事。村民常说:“一年365天,罗昌盛有360天都在为群众的事奔跑”。

电大充电,规划未来

电通了、路通了、水通了,学校也建起来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也好起来了,为进一步加快村里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感到自身的不足。于是,远的,他10余次自费外出青岛、广西、内蒙学习取经;近的,他到贵州广播电视大学镇宁工作站“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习,选修畜牧专业。

在校学习期间,在众多的荣誉桂冠之下,他没有骄傲,而是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遇,努力学习、虚心求教、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乐于帮助同学答疑解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在这里,大多数 同学也是来自各乡镇的“村官”,他以实际行动给同学们作出了榜样,让他们零距离地接触了他这个在全国获得很多荣誉的先进人物,并不是一个什么神化人物,干的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一个与大家同一样只有一双手、两条腿、干的是小事、平凡事的普通人物,不同的是,他安于本职工作,热心本职工作,把干好这些小事、平凡事当成一种快乐。

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同班大山乡沙锅村的陈明等同学回家办起了养鸡示范场,效益很不错。

通过在电大的学习,罗昌盛的知识结构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他边学边干,学以致用,他组织122户村民入股成立桐上村养牛协会,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与贵州“牛来香”公司合作;大力发展按树种植等许多为民增收的新项目、新思路。

对于桐上村的明天,罗昌盛充满了自信,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目标,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拟定了村里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推进桐上村更快更好地向前迈进。

推荐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广西

为了万亩桃花红——记广西电大“一村一”学员,十七大代表邹存亮

广西电大报道 正当举国上下喜迎党的十七大召开的重要时刻,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乡大岭山村党支书邹存亮的农家小院更是热闹非凡。2007年9月20日,广西电大党委书记崔践一行在县委领导陪同下走进“邹存亮农家饭店”,向邹存亮献上鲜花、书包和农科书籍及光碟,祝贺这位“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乡镇企业管理专业的农民大学生即将赴京出席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

38岁的瑶族党员邹存亮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艰苦奋斗十余载,在大岭山上的石头缝里引种桃树,彻底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现在的大岭山村已形成了千亩桃花盛景,桃果远销区内外,农家旅游吸引了八方来宾。农民家庭富裕了,新盖的别墅新村整洁靓丽,大岭山村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邹存亮在带领乡亲们创业致富的过程中也成了果树栽培能手,先后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光荣出席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最近又被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他在实践中感受到科学文化的重要,不仅将一双儿女培养成为大学生,他还注册参加了恭城县电大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乡镇企业管理大专班的学习。

广西电大书记崔践表示,邹存亮即将出席党的十七大,这是农村党员的光荣,也是广西电大师生的光荣。他希望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让农民受教育、得实惠,不断涌现象邹存亮这样的优秀人才。崔书记鼓励邹存亮树立信心,学业有成,并将党的十七大精神及时带回广西、带到基层、带进电大。他还要求电大相关部门和工作站为邹存亮提供全面周到的支持服务,使他学习进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聪明才智。广西电大副校长宋志生和基层办的同志陪同前往祝贺。

据悉,2004年广西电大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曾赴大岭山村考察学习,被大岭山人的精神和成就所感染。之后,恭城县电大成为广西电大第一个直属工作站,并培养出广西“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首届毕业生。


广西电大党委书记崔践给邹存亮送上电大学生证(图左为邹存亮)

重庆

武陵山区农民致富的“领头雁”-记重庆电大“一村一”学员钟世勇

在武陵山脉的深处,有一条清清的小河自西向东静静地流淌,进入黔江的濯水镇后,与山沟里流出的小溪——蒲花河交汇,再悠然自得地往东流去。在蒲花河的后山上,因水而得名的蒲花社区就散落在这里。虽然这里山清水秀,但土地却十分贫瘠,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导致了大量的农田荒芜,农民无地可耕,只得离家出走,外出打工,日子过得甚是清苦。就在这方贫瘠的土地上,一个普通的名字却让十里八村的村民刮目相看,他就是黔江区濯水镇蒲花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重庆电大2007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土家族共产党员——钟世勇。

致富了更不能忘记乡亲

1994年,高考落榜后,钟世勇回到了乡里,在经历过短暂的苦闷之后,他就迅速地振作了起来,积极寻找致富的门路。先是潜心钻研栽桑养蚕,养猪喂鱼等农村实用技术,搞起了种、养、采、加,他淘到了回农村后的第一桶金。后来,他又用靠养殖积累的资金,搞起了煤炭、水泥和副食品之类的销售,甚至还在全乡第一个买了大卡车跑起了运输。几年时间下来,钟世勇成了乡里少有的最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人。

“个人富了不算富,只有大家富了才是富”,钟世勇致富后并没有忘记山乡的穷乡亲们。于是,他就别出心裁地在村里搞起了“一带二帮”。他先是把村里的180亩荒山承包了下来,组织了30多户农民在山上栽桑养蚕。“说起了钟世勇啊,简直就没得说的!” 蒲花社区的农民潘德才不无感慨地说。潘德才家里在以前也很穷,由于家里人多地少,又没有什么副业,只靠种几亩薄薄的土地,一家人的温饱都成问题。后来,钟世勇找上门去,主动教他栽桑养蚕,寻找打工的机会,使他一家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就住上了新房。

春播开始了,可很多农户却没有钱购买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钟世勇利用自己的经营之便,一下子就赊出了两万多块钱的物资,帮他们度过了难关。村里的孤儿钟立军交不起学费辍学在家,钟世勇多次奔走于300里外的重庆渝中区,终于联系上了一位退休干部,长期资助他上学。

党员就要有个党员的样

今年刚刚三十出头的钟世勇,在几年前就入了党,后来被选为社区的党总支副书记,面对贫穷落后的偏远山村,他硬是凭着一股子冲劲,克服了许许多多难以想像的困难,带领着乡亲们致富奔小康。“党员就要有个党员的样”,这是钟世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在蒲花社区,钟世勇算是一个先富起来的人,但他想的和做的,却是怎样才能让乡亲们都富起来。上任伊始,钟世勇就在党员中广泛开展“一帮十带”活动,除了自己以身作则外,还要求每个党员在自身发展产业致富的同时,还要帮助村里的十家农户找准致富的项目,带领农民致富。机会终于来了,渝怀铁路修建、蒲花河治理、濯水镇综合园区开发,一个接一个的利好消息使钟世勇夜不能寐。打工、种菜、养蚕,凡是能与地方的开发建设和让乡亲们可以挣钱挂得上钩的项目,他就带领乡亲们去干。工夫不负有心人,这些看是微不足道的小项目不但使许多农户走上了致富路,还让钟世勇探索出了一条“发展产业兴经济,依托产业抓党建,抓活党建壮产业”的党建工作新思路。

电大给他插上了的翅膀

能够进入大学的殿堂,曾经是多少有志青年的梦想。对于农村青年来讲,上了大学就意味着可以改变人生,能够有个好的前途。20世纪90年代初期,钟世勇也和千千万万的高中毕业生一样,涌向了高考那座独木桥,最后却被无情地挤了下去,一个在心中蕴藏了多年的大学梦就这样破灭了。

已在农村摸爬滚打十几年,对农村生产、经营、管理已颇有心得的钟世勇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破灭多年的梦想正悄悄地向他走来。

2004年,重庆电大在黔江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 教育培训计划,已是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的钟世勇作为村干部,有幸被黔江区组织部门选中。经过相应的审批程序,钟世勇被录取为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开放专科行政管理专业的新生。

来之不易的电大学习机会,使钟世勇又恢复了当年在校园里的求知热情。在电大的学习中,钟世勇克服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困难,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家庭与学习的矛盾……一个个都被他踩在了脚下。2006年,钟世勇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电大的学习,并被评为全国电大的优秀毕业生受到了中央电大的表彰。

知识是用来服务乡里的

电大毕业时,钟世勇面临众多的选择。当年和他一起搞运输的朋友成了大老板,希望他能去当助手;重庆的一个蔬菜基地,也要聘请他去搞管理。面对一个又一个新的诱惑,钟世勇都婉言谢绝了。“我所学的知识就是用来服务乡里的。”带着《种养殖技术》、《畜禽生产概论》等从电大学习中获得的知识,钟世勇帮助村民们解决了一个一个的技术难题。同村村民徐佩民,不懂畜禽的防病知识,养的猪老是生病,钟世勇知道后,就教他如何进行科学饲养和疫病防治。村里的桑树,产量一直不高,他运用所学知识,对土壤进行测试后找到了原因。通过改良,桑叶的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年春季,村里养的春蚕每张收入700多元,与去年相比,增收近两成。

从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计划中走出来的钟世勇,很快就成了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优秀代表,2005年,他被授予重庆市劳动模范,获得了重庆市“五四”青年奖章。

湖南  

  学以致用,共同致富——记湖南电大“一村一”学员罗怀祖

学子档案:

姓名:罗怀祖

单位:株洲市炎陵县霞阳镇畜牧兽医站 株洲腾飞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

所属学校:湖南电大株洲分校炎陵县教学点2004秋畜牧兽医专业

求学感言:“学做结合,学以致用,共同致富”

1980年高考落榜的罗怀祖,于1981年被招录到株洲市炎陵县霞阳镇畜牧兽医站从事畜牧兽医工作。高考的失利,并没有击垮他,工作的平淡也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倒是当地养殖业因经营分散、饲养粗放、管理不力而导致牲畜的疾病不断、饲养场亏损连连,深深刺痛了他,并激发了他的斗志。于是,他下定决心要自学成才、自主创业、带富乡邻。

为了这个创业梦,他自学取得了畜牧兽医专业中专毕业证书,多次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和培训,但总感到所学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实际工作中派不上用场。知识的贫乏,观念的陈旧,信息的滞后,让他屡遭挫折。正当他壮志未酬、一筹莫展的时候,教育部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湖南电大被批准为首批试点单位之一,并先期在炎陵、望城两县试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主要采用电视教学、网络教学、集中面授、个别辅导、学习小组等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为适应农村学习者学习需要,还提供具有价格低廉、方便实用、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学习包。低廉的收费标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深深地吸引了他。 2004年7月,当炎陵县教学点启动招生时,他立刻报了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畜牧兽医专业,成为湖南省首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

在炎陵县教学点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罗怀祖两年来不仅系统地学习了《饲养与饲料》、《养猪技术》和《动物常见病防治》等主干专业课程,掌握了动物营养基础知识、饲料的配制方法以及现代化、规模化养猪基础理论和技术要点,而且,他的观念更新了,视野开阔了,知识面宽广了,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更是先进了。他学会了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掌握了获取最新优质教学资源的方法,足不出户,鼠标一点,便知天下事,能交四方友。这使他信心大增,踌躇满志。本着“学做结合,学以致用,共同致富”的理念,他在开拓养殖事业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首先,他运用所学知识,立足本地资源,精心设计适用的饲料配方,免费提供给养殖户,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养殖效益;第二,他学为所用,创办了株洲腾飞畜牧有限公司,发起并成立了炎陵县霞阳镇养殖协会,在全县建立起5个良种母猪示范村。为加快炎陵县生猪品种改良的进程,提高养殖水平,他于2005年自投资金1.5万元,编写了《苏太猪的饲养与管理》和《良种母猪养殖实用技术》2本书,共印刷1万本,免费送到养殖户手中;第三,定期上门为养殖大户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指导,传授有关养殖和疫病防治知识,不仅提高了他自己的业务水平,扩大了公司的美誉度,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而且带动了当地的生猪产业,带富了邻里乡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他的创业过程就是实践教学过程,所创办的企业又成为电大畜牧兽医专业的实训基地。

甘肃

5月28日,《甘南日报》刊登了甘南分校4名村官大学生运用电大所学知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先进事迹。

报道说,从2006年起中共甘南藏族自治州委组织部、州扶贫办公室、甘肃电大甘南分校根据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计划,由各县市组织部牵头选拔培养对象,州县扶贫办解决学费、教材费、考试费、集中辅导期间的食宿费、往返交通费,电大分校免收管理费并负责教务教学管理,在全州范围内组织实施了村官大学生培养项目。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电大分校针对农牧村学员的学习基础薄弱,上网条件有限,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定期集中辅导,帮助学员理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明确了自主学习方式方法。这种以帮带扶的培养方式,减轻了村级干部的经济负担,激发了学员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首届“村官大学生”即将毕业,他们学有所成,将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首届学员中,有好多优秀的“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如脱贫致富,想到做到的村官陈贵龙、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村官杨虎生、群众最贴心的好村官杨旺秀、群众的知心人包兴梅等。

脱贫致富 想到做到 ——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陈贵龙

陈贵龙出生于1965年3月, 2003年7月任舟曲县憨班乡憨班村村长。憨班乡距舟曲县城20公里。这里山大沟深、人多地少,是远近闻名的经济落后村、禁毒治安重点村、上访户集中村。面对这样一个多事村子,亲友们都劝他别当这个“村官”,可陈贵龙始终没有动摇,他想,既然乡亲们选择了自己,那就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尤其是当他看到热情纯朴的父老乡亲那一双双期盼的目光时,他的内心就升腾起一种激情:一定要帮村民们寻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要让憨班村旧貌换新颜。

憨班村地处白龙江边,村中溪流纵横。得天独厚的温润气候和地理环境宜种花椒、苹果、蔬菜等经济作物,但花椒、苹果等抗病能力弱,产量低,形不成产业,要致富就要对花椒、苹果等进行改良。陈贵龙认定这个理后,便挨家挨户去做工作,可村民们却不领情:“改什么改,改了你就能保证产量比现在还高吗?”他跑遍了全村,也没有一户人家愿意对果树进行改良。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意识到:要率先示范! 2006年秋天,州委组织部、州扶贫办、电大甘南分校“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实施,给他带来了机遇。他积极报名参加知识测试、面试、州分校的审查等多个环节,成了甘南分校舟曲电大工作站的一名《园艺专业》林学方向专业的学员。在校学习过程中,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每年5月花椒挂果时,会出现大面积病虫害现象,便在《病虫害防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找答案,他还通过电大在线平台,向省上专家请教产生虫卵的原因,他刨根问底找到了病虫害早预防、早根治的答案,并在田间地头实验,将自家现有的全部果树进行嫁接和改种,使花椒增产2倍以上,所嫁接和改种的果树长势喜人。他的举动,村民们看在眼里,纷纷行动起来对果树等经济作物进行改良。

同时,他积极为群众宣传科普知识和果树栽培技术。2007年9月,陈贵龙四处奔走,多方筹集资金20余万元,新修了一幢村级综合服务楼。综合楼建好后,他专门开辟了一间标准的村级图书室,并有针对性地添置了有关果树栽培技术,塑料棚蔬菜的管理技术等农业科技知识图书1000余册。接着,他又开辟了一间党员电教室,添置桌椅,坚持每周日向群众播放、讲解随时遇到的农业技术问题。至此,陈贵龙既成了村里的“村长”,又成了村图书室管理员,还是电教播放员,农业技术宣传、指导员。

为了及时更新信息,陈贵龙进城时,总要抽空到书店逛逛,到电大在线平台网上学习几小时,顺便捎回几本科技书。另外,他还和县委组织部电教中心经常保持联系,一有新的电教片,他马上进城购买。目前,憨班村图书室已有各种书籍2500余册,电教室有VCD光盘500余张,搭建了一个村民学习交流农业实用技术的平台,陈贵龙每月都要组织村民召开一次农业技术讨论会,让村民通过广泛讨论,增长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他还请来农业技术人员和专业大户给村民讲课、现场示范,对村民进行各种技术培训。目前,全村272户、1043人中,已有农民技术员106人,掌握2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的村民达46人,分别占村民总数的10.2%和4.4%。

通过学习培训,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积极配合村干部的规划,主动改换果树优良品种。在此基础上,陈贵龙大做果树文章,扩大果树种植规模,并积极引进适合当地栽培的果树新品种的栽培。目前,通过实施土地流转,采用反租倒包的方法,引进种植专业户,聘请技术指导员,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和反季节蔬菜,亩产平均收入达5000元左右,高的可达9000多元。2007年下半年,全村果树栽培承包面积稳步扩大,各承包户积极参与,形成了食用菌、西红柿、辣椒等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的连片栽植。春节期间仅大棚蔬菜的热销,就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全村果园面积已发展到500多亩,仅果树一项就让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元,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2300多元,几乎是3年前的2倍。

如今,憨班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村,荣获了县、乡“五好”精品示范村,县、乡三星级“三村建设”示范村,县级计划生育先进村,禁毒模范村,小康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陈贵龙个人也被评为“舟曲县优秀党员”和“优秀村干部”等荣誉称号。

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 记 “一村一名大学生” 村官杨虎生

位于白龙江上游北岸的舟曲县峰迭乡武都关村,是一个不足千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藏汉民族杂居的村子。多年来,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民收入水平低,增收难度大。为了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作为村支部书记的杨虎生渴求用新的知识武装自己。2004年,中央电大组织实施了由教育部设立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项目,2006年该项目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启动,所不同的是学生们全部免费上学,由组织部牵头,扶贫办拿钱,电大组织实施远程教学,招生对象是贫困村的村干部,开设园艺和畜牧两个专业。“一村一名大学生”方案,圆了武都关村党支部书记杨虎生大学梦。在家门口上大学,两年来杨虎生利用业余时间修完园艺专业计划内的全部课程顺利通过了实践操作环节的学习任务。为使全村经济大幅度提升,杨虎生把家中所有的劳动交给妻子,一门心思地为群众谋发展。他充分发挥所学的园艺专业特长,带领群众为武都关村拓宽了路,美化了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几年来,杨虎生带领村委会一班人理思路、谋发展,因地制宜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农户家中了解村情民意,分析本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制定出本村经济发展的规划,把粮食作物、经济油菜、地膜洋芋作为本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发展玉米播种产业的初期,由于群众思想认识跟不上,又有怕担风险的畏难情绪,他便带领班子成员住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率先带头自己种了3亩。在他的带动下,有56户农户试种了播种玉米,当年亩收益均在千元以上,纯收入是以前其他农作物的两倍。

杨虎生深深懂得在物质生活得到提高的同时,要引导村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他担任支部书记以来,一直不忘村里孩子的教育培养,一心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在村里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资5000元并多方争取资金为村里小学购置了微机、电视机、VCD等电教设备,极大地改善了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在杨虎生一班人的带动下,全村形成了支教、护教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杨虎生拓宽渠道,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先后建起了村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和“六位一体”活动室。经常组织群众开展各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组织党员群众集体收看学习种植业、畜牧业、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并从县农业部门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举办科技培训等活动,提升了广大党员的综合素质。

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杨虎生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盼,四处奔走、多方筹资,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以村道路硬化为突破口,拉开该村新农村建设的序幕,采取政策引导、物资支持、典型示范、整村推进等措施,多方筹资建起了全县第一个生态文明新村。在修建过程中,他带领党支部一班人,起早贪黑,解决群众在修建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使该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改变。

群众最贴心的好村官——记“一村一名大学生”优秀村主任杨旺秀

杨旺秀是卓尼县柳林镇寺台子人,由于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作出了积极贡献,1998年他被村民推选为寺台子村委会主任,深受村民信赖,口碑极佳。

当选后的杨旺秀深知,要想带着全体村民致富奔小康,不仅要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更要有一定的农业科技知识,自己高中所学的那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用的。2006年由州委组织部、州扶贫办、甘南电大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落实后,经县组织部推荐,他参加了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畜牧兽医大专班的学习,专门学习政策理论和农牧业科技知识。在校期间,他表现突出,能积极克服工学矛盾,配合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按时完成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成绩良好,为今后带领村民迈上致富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杨旺秀自参加了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学习后,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用知识带领大家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他首先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村友,利用寺台子村有利的地理位置,在农闲时搞起了生意并承揽了一些工程。这样苦干了几年,他们的队伍逐渐壮大。因为他能干,也没有私心,老的少的村民都很信任他。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他主动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通过公推直选,把村中一批有较高文化程度,有敬业奉献精神,而且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青年村民充实进村领导班子,并且作了明确的责任分工。定期组织班子成员开展学习活动,带领班子成员经常走访困难群众。群众有困难,村委会能解决的,他就及时予以解决;村委会解决不了的,他就尽快向上级反映,协调上级解决。民政部门给群众的救济物资款,他都带领班子成员如数送到困难群众手中,自己决不私吞一分一厘。杨旺秀大公无私的公仆形象,让村民觉得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领导、好干部。

卓尼寺台子土地少,居民成分复杂,吃水一直是个大问题,尤其是跟禅定寺的僧众杂居在一起,很难组织管理,以往选的村官无一个任满期的。祖祖辈辈都是踏着崎岖的山路到山脚下的洮河挑水吃。为了改变吃水难的现状,杨旺秀带领村班子成员通过向县、镇政府争取资金和自筹资金的办法终于让自来水工程开工了。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他每天奔波于工地和技术部门之间,有时甚至连饭也吃不上,当清澈的自来水流到家家户户,村民下山挑水的历史终于结束时,群众由衷地感激这位好主任。

过去,寺台子村的出行极不方便,人们做梦也想有一条宽敞平坦的大道直通县城。杨旺秀自上任以来,光修柏油路的报告就打了几十个。他把自家最大的一块地也搭进去作了路基。现在,公交车也通到了寺台子村,村民出行很方便。

过去,农村人婚丧嫁娶时,锅、碗、杯、盘等用具都是从左邻右舍借来的,极不方便,杨旺秀为了方便寺台子村的乡亲们,自掏1.5万元,为集体购置了小锅炉、一台铁灶,碗、盘、杯各300只供村民借用,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为了树立旅游景点的美好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来禅定寺观光旅游,杨旺秀主动带领村民改造村容村貌,严格要求广大村民管理好自家的猪、牛、羊、鸡等,并指派专人每天清理寺院周围的家畜家禽粪便和垃圾。他还鼓励有经济实力的村民建起了农家乐,搞起旅游服务,使村民的钱袋子鼓起了不少。他经常告诫村民,要说话文明,做事文明,不能丢禅定寺的脸。由于他领导有方,寺台子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了双丰收。

群众的知心人 —— 记“一村一名大学生”优秀村支部书记包兴梅

包兴梅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名支部书记,2006年经县组织部、县扶贫办推荐成为甘肃电大甘南分校首批“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畜牧兽医专业大专班中的一名学员,到2008年7月将修完畜牧兽医大专类所有教学计划安排的课程。三年来,她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专业所学,脚踏实地,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带领卓洛乡上园子村全体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该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使上园子村被评为2006年度基层党建先进集体、2007年度能源沼气建设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卓洛乡上园子村是一个回、汉、藏杂居的多民族村。全村总面积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00亩,草山面积1300亩,属于高寒阴湿农牧过渡地区,文化落后,交通条件差,农业基础条件薄弱等成为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不利因素。要想让上园子村经济持续发展,就必须找出新的增长点。如何带领群众勤劳致富、科学致富是包兴梅想得最多的事。要想让群众尽快富起来,靠等不行,靠苦干、蛮干也不行,必须找到有效途径。按照州县委、政府提出的“农牧互补”战略发展要求,包兴梅积极响应号召,大力倡导发展畜牧业,动员大家搞畜牧业,根据本村实际,走农牧结合的发展路子,要求小规模家舍饲养,大规范成立园区集体养殖,同时,鼓励村民购买优质奶牛,对于资金困难的农户,积极向乡政府申请资金或者亲自为村民担保贷款。截至目前,部分养殖户盖起了砖混结构的住房,生活逐步富裕了,群众居住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06年,在上园子村进行整村推进项目中,她知道上园子村至上卓洛社的村道,路面狭窄坑坑洼洼,一旦遇上下雨天,道路泥泞,无法通行,便积极申请部分项目资金,整修路面疏通水路,使广大群众出行更为方便。去年,在农村沼气国债项目中,她积极带头示范,使县上在卓洛乡上园子村的试点沼气项目顺利完成。上园子村上卓洛社长期以来群众的饮水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经过她的多次努力,终于从州水电局争取到了人饮工程项目,使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

自从包兴梅被选举为上园子村支部书记以来,按照政治强、作风硬、靠得住、有本领的要求,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上园子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先锋模范作用。2007年发展党员4名,发展入党积极分子4名,占全村党员人数的53%。

作为上园子村支部书记的包兴梅,深知由于受村委会办公环境所限,党建目标管理工作难以落到实处。为改变办公条件,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新建了村委会办公室,改善了村委会的办公条件,为进一步开展农村各项工作创造了条件。

北京

在希望的田野上规划——记北京电大“一村一”学员杨金慧

教育服务新农村 人才建设新农村。北京市延庆县八达岭镇小浮坨村杨金慧是2005年秋季入学的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所学的环境保护知识和土地利用规划知识对村里各项工程的施工提出了多种方案和建议。在他的建议下,村里道路两旁栽上了各种果树,5月的樱桃、7月的李子、10月的红枣、11月的海棠。在不同的月份、村里的每一条道路两旁相继露出喜人的红色,让每一个来到小浮坨村的人都对这里因地制宜、别出心裁的绿化、美化方法赞不决口。

打响旅游牌——记北京电大“一村一”学员卢瑞凤

北京市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北寨村村支部副书记卢瑞凤是平谷电大分校“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学员。通过学习,她不但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而且为创业和经营开拓了思路,她策划建成了北寨网站,开通了商务平台,“北寨杏花节”、旅游路线、北寨的风土人情、农家院等信息都挂在网上,自家年收入可达8万多元。在她的带动下,村里16户村民搞起了民俗旅游,仅一年时间,有的民俗旅游户的收入增加近万元。为了更好地促进产品销售,她提议建立了红杏销售合作社,2006年村民们的经济收入提高了12%。

导游的新生活——记北京电大“一村一”学员曹新艳

门头沟区斋堂镇黄岭西村村民曹新艳是个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通过在电大的学习,重新认识了自己,改变了自己,最终鼓足勇气走出了家门,踏入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爨底下做导游。在这里,她充分的展现了自己曾被埋没的才华和能力,曾经多次接受电视台的采访,她曾经说过“是电大使我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有多现代,如果不学习,这是我永远也发现不了的,是电大的学习改变了我的命运”。

云南

以身作则带头人——记云南电大“一村一”学员陈家学

云南宣威县龙津村党支部书记陈家学是“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村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他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组织党支部成员“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使龙津村全村经济发展实现了个体生产、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并举,2005年人均收入达到3500余元。

走在农村产业之路——记云南电大“一村一”学员张玉竹

云南宣威县杨柳村村民张玉竹是“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园艺专业学生,她把所学知识用于研究栽培食用菌,并建立起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开发食用菌产业。她种植的优质品种花香菇,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地。至今她的公司已培训带动起3000多农户,2005年产值3000多万元。去年以来,她还带领“农民员工”尝试对本地野生鸡油菌、牛肝菌、大巴菌和鸡枞进行人工驯化栽培,部分产品已上市。张玉竹以自身的努力,获得了“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称号。

福建

老区先进工作者——记福建电大“一村一”学员张金泽

福建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张金泽,现任南安市官桥镇岭兜村委会主任、南安市人大代表,村办企业法人代表。他将每一科所学到的知识活用到工作上:合理规划用地,工业区用地增加两倍,今年全村向国家上缴税超过1000万元,他也因此被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老区建设先进工作者”;学习了法律法规让他妥善处理每一起工伤事故,被泉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评为“劳动仲裁先进工作者”。

安徽

龙虾书记——记安徽电大“一村一”学员黄永康

安徽休宁县万安镇居安村书记黄永康,是休宁电大的在校学生,上学前投资10余万元租用10亩水田,开办了自己的“龙虾养殖场”,可由于缺乏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一直也没有起色,感到很迷茫。休宁电大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招生后,黄永康第一个来到了休宁电大报名参加学习。在老师的辅导下,选学了一些适合当地发展的牧畜水产养殖课程。现在黄永康的龙虾养殖已走上了轨道,运营良好,产量每亩达600斤,产值近7万元,每天都有上百斤的龙虾上市,成了当地有名的“龙虾书记”,黄永康表示,将系统整合电大所学的知识,带领村民参与养殖,走“公司+ 农户”发展方向,家家配上电脑,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把居安村建成龙虾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龙虾村”,并作为一个特色产业,引领全县,把休宁建成龙虾大县。

湖南

发挥农村优势——记湖南电大“一村一”学员谭宇进

湖南望城县真人桥村位于长沙市西部,土地总面积16.7平方公里,319国道贯穿其中,将真人桥村分为南北两部份,该村有38个村民组,人口5400人。自2004年至今,该村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种植和养殖产业,现在已初具规模,成了远近有名的种植、养殖示范村。真人桥村的致富,与该村的副书记谭宇进、妇女主任文端端、计生专干黄小琴、会计李汉斌等一批村干部和他们就读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教学点——望城县电大工作站紧密相连,师生们联手把真人桥村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2004年秋季,“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望城首次试点,谭宇进等村干部参加了湖南电大望城县教学点学习,经过二年的学习,他们增长了知识、开拓了眼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信息来源渠道,懂得了一定的种养科学知识。他们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运用学习中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利用网络等多种信息平台广泛收集致富信息,学习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技术,为广大村民提供致富信息和技术指导,引领村民开展科学种植和养殖。短短两年的时间,该村种植、养殖业已初具规模,品种越来越好、产量越来越高,村民的收入也就水涨船高,大大激发了广大村民种植、养殖的积极性,良好的勤劳致富氛围正在形成。目前,该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正逐渐达到小康水平。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的带领下,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规划,充分发挥当地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挖掘丰富的农产品土特产优势,大力发展集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的农村优势项目,成为该村的又一大亮点。

  百折不饶的富乡梦——记湖南电大“一村一”学员何碧辉

湖南衡阳县北乡集兵镇水湖村农民何碧辉,是湖南电大衡阳分校2005春园艺技术专业学员。 他既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又是一名脚踏实地、积极上进的电大学生,他为了实现富乡强民的理想,不怕失败、坚持到底的奋斗精神受到乡亲们的称赞。

何碧辉的理想是把水湖村建成北乡集兵镇的“明珠”。然而,要想让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富裕起来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啊!他凭着一股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在穷乡僻壤中顽强拼搏着,以实际行动摸索着为民致富的方法。他尝够了失败的滋味,也深深认识到了科技知识的巨大力量。在得知教育部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意在为农村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时,他兴奋不已。他不顾家庭经济拮据的客观困难,借钱到衡阳电大报读了园艺技术专业。

在电大他学习苗木种植技术。学习中,他边学边做,学做结合,建起了一个小苗木基地。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又与市蔬菜研究所联合,带领乡亲们在村里种起了大棚蔬菜,去年又开始种植草莓、葡萄,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挣钱后,又帮助镇里办起了图书室、娱乐室等,使村里形成了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他的富乡梦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来源:中国网   编辑:admin  
本文关键字: 学员带领脱贫致富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