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教服网 >> 综合资讯 > 详细信息
清华教授汪晖被指抄袭 多名专家称抄袭说难成立
相关专题: 教育资讯  发布时间:2010-03-28
资讯导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著文称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晖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存在抄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著文称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晖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存在抄袭,此事在学术界引发广泛讨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京华等多名鲁迅研究专家,昨天就《反抗绝望》是否构成抄袭、汪晖是否梁(启超)鲁(迅)不辨、王彬彬的动机等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三名专家均表示,该书确实存在引文不够规范等“技术层面的问题”,但要说汪晖恶意剽窃恐难成立。昨天晚间,王彬彬再次接受记者采访,对上述专家观点做出回应。

汪著是否构成剽窃?这是本次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钱、孙、赵均表示,因为时代的因素,该书引文确实有不规范之处,但与剽窃是两个概念。王彬彬则认为,这样的理由“说不过去”。

    >>焦点一

    不够规范还是剽窃?

孙郁:这本书在引文方面确实有不够规范的地方,但这属于技术上的问题。不过这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以后要更加注意这些问题。

赵京华:王彬彬举的那些例子,80%属于引文、注释不规范,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不是道德层面的剽窃。这两个概念要划分清楚。他在最后举的那个例子,汪晖在书中使用了张汝伦《意义的探究》这本书的一段话,确实是有问题的。

这本书写于上世纪80年代,学术界严格地讲究学术规范,是90年代以后的事。另外,像“参见”这一注释方法,现在还在用,只要不是整句整段引用某人的著作,可以不打引号,注明“参见”某某书就可以。

王彬彬:把这些问题解释为80年代的学术规范和现在不一样,这说不过去。

30年代有人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抄袭日本学者盐谷温还引起轩然大波呢,80年代就不要学术规范?只要你引用别人的东西不注释、不说明,那就是剽窃,这不是规范不规范的问题。你引用人家4段文字只说明了其中3段,另一段都应该算剽窃。而且,你要说80年代不如现在规范,这本书多次再版,最近一次是2008年,这些问题你也没改啊。

王彬彬在文中举例,称汪晖只是将文中的“梁启超”换成“鲁迅”,便直接把美国学者勒文森解读梁启超的一段话用到鲁迅身上,忽视二人差别,是“将对一头熊的认识用于对一只虎的判断”。

    >>焦点二

    汪晖研究梁鲁不辨?

钱理群:我认为这是套用,和剽窃是两个概念。当然,这样的套用,我也觉得是有问题的,这个可以讨论。这说明他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学术思考还有不成熟的地方。那个时候汪晖也就是一个博士研究生,不成熟也正常。

赵京华:这个地方是有点问题,希望他今后修订的时候能改一下。

王彬彬:他完全套用勒文森解读梁启超的方法来解读鲁迅,这是有问题的。梁启超和鲁迅有相通之处,但鲁迅毕竟不是梁启超,鲁迅不可能成为保皇党。他过分强调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依恋,过分强调“历史中间物”,会误导很多人。这个今后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也希望有水平更高的人出来做做这篇文章。

    >>焦点三

    王彬彬动机何在?

有人对王彬彬的动机提出质疑,“派系之争”、“骂名人以扬名”之说均被提及。也有人将此事与王彬彬此前对王蒙、蓝棣之等人的批评联系起来。

赵京华:王彬彬一文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负责任的。王彬彬在文中大谈文风,我恰恰对他的文风很反感。你看他在文中那种冷嘲热讽、那种洋洋得意,让人不舒服,这不利于善意的批评。另外,作为国家核心期刊的《文艺研究》怎么也会发这种格调不高的文章?

王彬彬:因为这些事,我给自己树敌还少吗?我吃的亏还少吗?不过我不在乎。有人把一个小偷扭送到派出所,你不去审小偷,反而问我扭送的动机,这叫什么道理?

来源:京华时报   编辑:admin  
本文关键字: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